2025年电力需求响应规模有望达到7000万千瓦
到2025年,我国电力需求响应规模有望达到7000万千瓦同时,占最大负荷的4%左右。
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我国能源电力供需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专家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负荷尖峰化趋势将越发显著,供需双侧均亟需电力需求侧管理充分发挥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方面的作用。
事实上,去年以来,受经济快速恢复、极端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国多地用电量刷新历史记录,湖南、江西等地启动了有序用电和电力需求响应。在电力供应结构性矛盾和电力供需矛盾愈发凸显的情况下,电力行业正加速推进需求侧资源广泛参与电网运行能量互动,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能力和运行效率。
2020年,电力需求响应在规模、方式、参与主体、市场机制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
国网能源研究院电力供需所主任工程师吴鹏介绍,截至去年底,国网经营区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2690万千瓦,约占最大用电负荷的3%,江苏、浙江、山东可调节负荷规模分别达到629万、650万、477万千瓦。
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让曾经多以“削峰”出现的需求响应,如今在“填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峰谷负荷双向调控体系。去年国庆假期前三天,江苏累计实施需求响应填谷1340万千瓦,促进清洁能源消纳8690万千瓦时,单次响应降低电网峰谷差率约3.53个百分点。
电力需求响应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总容量16万千瓦的冀北虚拟电厂示范工程已运行一年,接入了可调式工商业、智能楼宇、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站、分布式光伏等11类可调资源。
电力需求响应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创新加速激活需求侧资源。信息技术与能源系统的深度融合为需求侧响应奠定了技术基础。电力现货市场和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为建立合理体现需求侧资源价值的市场化价值机制奠定了市场机制基础。
冀北虚拟电厂基于智能管控平台,综合运用数字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让用户侧可调资源智慧聚合,形成柔性互动能力。虚拟电厂作为第三方独立主体参与华北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商运后的四个月即获得总收益160.4万元,日最高收益近9万元。
浙江开启能源互联网形态下的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研发国内首个面向电力市场的主动需求响应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提升电网与用户双向互动能力;改变以往的“年度固定价格”补贴方式,引入市场化竞价机制,客户日前竞价,按边际出清原则进行统一市场出清,科学合理体现可调节负荷的市场价值。
山东采用了系统导向的紧急型需求响应和价格导向的经济型需求响应的“双导向”参与模式,建立了容量市场和电能量市场相结合的“双市场”价格补偿机制,由“需求侧报量+固定补偿价”模式向市场化的“需求侧竞价+最高限价”模式转变。
国网能源研究院电力供需所主任工程师吴鹏建议,“十四五”期间,要深入开展可调节负荷资源普查工作,推进可调节负荷资源库建设;配合市场改革进程探索需求响应新机制,将需求侧资源纳入能源系统规划和运行,建立并完善电力供求平衡机制,推动需求侧资源参与备用、调峰等辅助服务市场,完善价格和激励机制,培育多元市场主体,运用市场手段调动需求侧参与系统互动的积极性;加强需求响应基础支撑能力建设,提升响应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分类引导精准施策,充分挖掘不同行业的需求响应潜力。